![]() |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中国25年审计路:不再是风暴而是透明 |
[发布时间:2009-01-14 00:00:00] [访问量:] |
2008年12月17日 07:32:38 来源:新京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2/17/content_10515620_1.htm 审计风暴 ●1998年,清查粮食系统违规违纪,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99年,对水利部挪用资金等问题点名披露,三峡移民资金被严重挤占挪用。 ●2000年,16个省市自治区国债重点建设项目中挪用资金4.77亿元。 ●2001年,贵州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招标中弄虚作假,使国家损失9800多万元。 ●2002年,查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10亿元虚假按揭。 ●2003年,查出国家体育总局等四家中央单位虚报、挪用预算资金等事实,并全文公告。 ●2004年,预算外资金清理不彻底,彩票公益金等财政性资金271.94亿元未纳入预算管理。 ●2005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 ●2006年,指出违法违规问题资金达55.1亿元,违法案件线索12件(涉案人员25人)。 ●2007年,报告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等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348.53亿元。 ●2008年,有376.87亿元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等部门违规收费40.75亿元。 1999年12月16日,李金华就上一年度的审计情况,答记者问。在这一次的审计报告中,审计署第一次公开了中央政府在执行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那年的6月26日,李金华在向九届人大常委会汇报审计情况时多次被掌声打断。 报告中称,中央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达31.24亿元。 审计署的这一次报告,有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进行监督。中国的政务公开从此迈出特别的一步。 而李金华也成为政务公开的一个象征。在李金华看来,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它使得中国法制日益完善。 【1983年成立审计署】 隶属于人大还是政府 李金华,家境贫寒,1962年依靠国家助学金,考取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毕业后,分到572厂———一个偏远山区的地师级军工企业。他从会计一直做到厂长。 1985年,他调入国家审计署。 国家审计署于两年前的9月15日成立。成立时,有两种意见相互争论。一种觉得机构该隶属于人大,一种则认为当隶属于政府。 李金华曾对媒体说,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恢复,而政府是个大政府。最后选择了隶属于政府的审计体制,审计署对总理负责。 这使得中国的审计机关和绝大多数国家不同。除了两三个国家外,其余国家的审计机关都独立于政府。 以前每个来访的外国审计长都会问李金华: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不是独立。李金华说,后来也就没人问了。在他当选为联合国的审计委员,获得全票通过后,再也没有人提出中国审计的体制问题,都认可了中国的审计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对于中国审计制度的特征,李金华概括为“尽言尽责”。 “尽言尽责”来自于一种无形的压力。 李金华记得他刚到审计机关时,看有些部门,一出问题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心理很不平衡。当初在工厂的时候,全厂职工拼死拼活,干一年,最多有二三百万的利润。 那时,李金华就感到中国审计机关面临着这种压力。 当初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审计署的工作重点是“打假账”。李金华曾对媒体说,当时审计了1200多个企业,六成企业的账目不真实。而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已基本不存在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2/17/content_10515620_1.htm |
上一条:
审计风暴再起 中国4省部高官被查
下一条: 审计署披露去年发现主要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