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审计报告不是朦胧诗

审计报告不是朦胧诗
 
[发布时间:2009-08-02 00:00:00] [访问量:]
2009年7月3日 09:06

选稿:莫严 来源:东方网 作者:赵国旗
  据《时代周报》统计,总共13000多字的审计报告中,共出现20处“一些”、4处“某”、14处“有关部门”、3处“有些”、19处“部分”、2处“少数”、21处“个别部门”、5处“个别”这样的字眼,正是这些字眼让众多委员感到一头雾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今年的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对于这种“猜谜”似的称谓,委员们称无法予以批评监督。(7月2日时代周报)

  重视披露及起到对今后工作的督导应是审计工作肩负的使命。审计报告关注的应是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而非审计各部门的工作。所以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注定成为审计报告的“命根子”。而今年缺乏点名和“揭盖子”事例的审计报告,难免让人感觉像首朦胧诗,难以明确被审计问题的目标指向。这也同时为有关部门的批评监督带来麻烦。

  相对于几年前的“审计风暴”,今年的审计“报告过于温和”的批评还是“口下留情”了。因为审计报告这种履行国家神圣使命的审计调查结果,它不仅是个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的报告。还是份承担着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官方调查。如果问题机关和部门名称都被冠以“某某”称谓,审计工作还有何监督意义可言?问题部门会不会掩藏在“有关部门”这种缺乏点名的背后依然我行我素?

  笔者并不认同因侧重对“普遍性和侧重性”问题的分析,不再强调对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的点名的做法。因为如果连审计这项严肃和具有威慑力的工作都不去点名,还有什么工作值得去点名?审计工作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敢于“亮丑”。而在审计中,点名指出存在的问题根源所在不是在同谁过不去,而是在帮助这些部门查找自身的差距,从而会提高中央预算的资金利用率,点名又有何不好?

  审计工作不可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审计工作中“老好人”思想的误区。把审计工作搞成“我审我的,你忙你的”,这才是审计之大忌!二是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就是要整人”。这种想法更要不得的。审计其实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让国家机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作。

  同时审计信息及时公开也很重要。只有公开才能消除误解及猜忌。对接受审计单位和国家审计部门都能起到透明和督促作用。总之,审计是代表国家和纳税人履行监管职责的神圣职业,来不得丝毫折中与含糊其辞,对于那些违法性资金使用,若审计部门不能给于纠正和曝光,就是对人民给予其职权的亵渎和懈怠!在这里笔者要说,审计报告不应是朦胧诗,也衷心希望审计部门千万别做朦胧诗人!

上一条: 审计如何“免疫”
下一条: 鄞州创新审计模式 乡镇联网审计系统在22个乡镇全面推行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791)83816795,电邮:kfzx@jxufe.edu.cn,地址:蛟桥园北区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