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审计结果作任免依据 关键是公开 |
[发布时间:2010-11-10 00:00:00] [访问量:] |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近日在中国政府网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现场解读。他介绍说,《规定》明确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经济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前几天《规定》公布时,公众关注的最大亮点是“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到省部级官员”,审计署的解读让公众看到了另一大亮点:审计结果不仅作为问责和反腐的依据,还将作为任免的依据。这意味着标准一直很模糊的官员任免,将有明晰的标准和依据,能不能升迁,不再仅凭上级的喜好和单纯的GDP政绩,还要看你有没有一张清白的经济责任审计清单。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审计有没有贪腐等经济问题,更主要的是审计任内有没有决策失误,有没有造成政府的损失,有没有乱花纳税人的钱——审计署前任署长李金华曾痛心疾首地说过:“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最后被判了刑,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干部大笔一挥,造成决策或管理失误,可能一下就损失十几个亿。”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任免依据,意味着那种乱签字、乱决策造成失误和损失的官员,也很难得到提拔。 将审计结果作干部任免依据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要实现其作为任免依据的最大价值,还必须重视对相关审计结果的公开。对于干部任免依据,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又是GDP考核,又是一票否决,还有环保责任制,等等。可是,在官员的任免通告中,往往看不到“任免依据”的影子。官员的“任免通告”几乎是最简单、最少信息含量的公文之一。无论是任还是免,措辞往往都非常简单,只有一句任免通知,顶多后面再附一则相关官员的个人简介,至于为什么要提拔?为什么要免职?为什么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多数情况下公众看不到相关的依据、理由或解释。也因此,官员任免之前和之后,民间往往充斥着关于某位官员提拨或免职的小道消息。 如果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依据,不妨就将这样的任免依据附在官员的任免通告之下——既然是依据,就应当是“让人看得见”的依据。这样的公开,既能提升干部任免的透明度,也能向官场和社会传递清晰的用人导向:一个经济责任审计清单很清白的官员,他才会得到提拔,而一个屡屡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官员,肯定是不能提拔的,不仅不能提拔,还要敦促相关部门追究其责任。 这也是公众的知情权。纳税人花钱供养着官员,官员拿纳税人的钱办事,纳税人又花钱委托审计部门对官员进行审计,当然有知晓审计结果的权利。审计,说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知情并监督。 东方木(北京 编辑) |
上一条:
中注协发布2009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15期
下一条: 审计署将对汶川重建部分重点项目全程跟踪 |
|